事實上,關于園區智能化和信息化轉型升級的市場規模一直都是千億級別,不比直播、電商等新興行業市場規模小。截止到2017年,國內對“智慧園區”項目每年投入已經超過1000億人民幣,年新增項目差不多300個,而園區類型均是產業園區、服務園區、物流園區。
但在市場一片繁榮景象下,卻孕育著難以掩蓋的問題。
市場上眾多IOT廠家打著智慧園區行帽子,并沒有帶給行業帶來需求實際的推動。由于國內很多園區項目參與企業過多,往往會產生魚龍混雜的狀況。很多項目只是增加了溫度濕度傳感器,并制作大屏進行數據觀測之外以及園區IT項目,也被冠以智慧園區之名。
這些“智慧園區”往往只能被動式記錄數據,卻難以主動觀察和干涉園區正在發生的狀況,也就無法使智能技術真正保證園區智能化,提升體系效率。
當然,智慧園區也處在不斷提升的過程。德國、日本、美國等智能園區較發達的經驗和技術模式正在通過不同模式進入中國。而新興科技企業中,BAT等巨頭在依托云計算提供產業園區的智能化升級;京東、蘇寧這樣的電商企業都在提出新的智慧園區解決方案;菜鳥網絡也在不久前公布了未來園區方案。
產業園區,作為多種產業實體的綜合因素。其涉及人員與設備因素復雜,對效率和成本的要求更高。雨后春筍般的智慧園區建設,有很多非技術的復雜原因驅動。在IoT、云計算、等技術解決方案更加成熟的今天,智慧園區的發展朝著什么樣的發展形態運行,還是要時間來檢驗。
作為中國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專家,中興智慧園除了積極參與國內智慧園區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更以自身園區為試驗田,充分運用5G、Iot、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以“數字智能化+運營信息化+產業生態化”為核心規劃理念,打造集智慧辦公、創新創造、綠色生態、宜居生活于一體的生態化高端智慧園區,成就智慧園區標桿,助力地區數字經濟的建設與發展。